在宝宝出生后的一两年里,尤其是第一年,爸爸妈妈都会特别重视儿童保健问题,会定期到儿保科让儿保医生对孩子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喂养指导、运动评估、语言评估、行为管教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指导。
3岁以后,孩子入学入园有体检,儿保好像可以被代替。
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儿保不过是量量身高、体重和头围,自己在家都能做,不至于跑趟医院让孩子受罪。
可儿保真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3岁以后再不用做了吗?
孩子3岁以后还需要定期做儿童保健吗?答案当然是“YES”!
根据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规范的建议:0~1岁婴儿在6个月之前建议每个月儿保检查,8个月以后每两个月做一次儿保检查;1~2岁至少检查4次;3岁以后每年一次,直到18岁!
3岁之前的儿保重点主要是:
体格检查:通过头、皮肤、心、肺、腹部、生殖四肢以及动作反应等检查孩子是否有先天性疾病并给与专业指导。
生长监测:通过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观察孩子生长发育是否规律。
发育监测:主要看孩子的语言发育、大运动发育、社会适应能力等是否达到同年龄段相应水平。
喂养与营养:通过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让孩子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素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婴幼儿及儿童阶段眼病筛查和视力检查,以及听力筛查
3岁以后,孩子的生长发育趋于平稳,生活、饮食习惯也逐渐规律。
所以3岁之后的儿保检查重点有所转移,更侧重于下面这些方面。
3岁之后儿保的关注重点:
一、关注身高、体重的均衡发展
对于父母来说,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数据比较平常,但对医生来说,这些简单数据背后传递的信息十分重要!
它可以反映出孩子从胎儿、新生儿成长为婴儿、幼儿的转换是否顺利,营养是否均衡。
比如一些孩子在3岁以后,身高的增长明显落后于同龄人。这个时候儿保医生就要根据孩子的详细病史,来评估孩子的身高是不是还在遗传趋势预测的范围内,有没有存在消化系统或者内分泌系统的问题。
还有一些孩子可以早期发现孩子是否存在矮小、肥胖及性早熟,做到早诊断早干预。
二、发现语言发育落后等发育行为异常
有的宝宝2岁半,甚至3岁都只能发“爸爸”、“妈妈”等叠词,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不能进行语言和言语的交流,甚至伴随重复刻板行为,有的孩子甚至出现语言倒退等异常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子在入园以后会慢慢追赶上来,但仍有一半左右的孩子会出现语言落后的情况。
如果没有规律的儿保监测,孩子的语言发育情况没有被及时察觉,那很有可能会错过最佳的诊断和干预时机。
而且因为语言发育落后,孩子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长此以往,单纯的语言问题就会衍生成更多的行为、社交和情绪管理方面的缺陷。
三、亲子互动与行为管理
3岁以后,很多孩子已经能够慢慢表达自己的个性和需求。
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的环境与老师的教育,其实最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及家庭养育环境的相互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新手爸妈们,你们是否已经掌握养育孩子的基本技能?
所以,特别是在宝宝3岁以后,孩子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我们的父母需要对自己的育儿技能、家庭养育环境等进行充分的评估,需要专业的儿童保健医生对孩子以及父母进行评估,提出最适合宝宝的养育方案。
四、儿童心理问题筛查也同样重要
学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筛查都是有必要的。
根据调查,在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中,最突出的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俗称的“多动症”,其次是影响孩子睡眠及精神状态的焦虑障碍。这些精神障碍都会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有危害,需要家长关注并及时筛查的。
儿保科医生后期在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之外,更加侧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全方位守护孩子,这些好处都是学校里面的基础体检无法做到的!
五、除儿保外还需要做的检查
除了儿保检查,针对3岁以后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口腔和视力检查,需要得到家长重视,定期带孩子完成。
口腔检查:定期带孩子检查牙齿,进行涂氟、窝沟封闭等预防性护牙措施,能够最大限度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也能尽早发现并治疗龋齿、咬合不正等疾病。
视力检查:3-4岁左右的孩子,大多数已经能够听从指示,配合医生完成全面的视力检查,描述出他们看到的东西,视力测试的结果比较可靠。
如果确定了孩子的视力有散光或者弱视等问题,每半年就要带孩子去医院复查一次,根据结果进行调整。